《庄子》这则寓言本无标题,原文中有“井蛙”、“井之蛙”的字样。后人将其演化为“井底之蛙”和“坐井观天”的成语。
在庄子稍后的《荀子·正论》中有“坎井之蛙”的说法,写道“浅不足与测深,愚不足与谋知,坎井之蛙,不可与语东海之乐。”
在《后汉书·马援列传》中记载,东汉的马援曾对隗嚣说:“子阳井底蛙耳,而妄自尊大,不如专意东方。”[2] 这是将《庄子》这则寓言概括为“井底之蛙”的出处。
《庄子》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井蛙“观天”的情节,从其“出跳梁乎井干之上”的情节看,井蛙是可以跳出井口而看到整个天空的,只是它从未到过大海,所以眼界狭小。而“坐井观天”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人韩愈的《原道》一文,此文写道:“坐井而观天,曰天小者,非天小也。”[3]
后来,清代的《说岳全传》附会说北宋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俘至金国囚禁于陷阱之中而“坐井观天”,[4] 但这种说法并无历史根据。[5]
后人对井底之蛙的寓言还有进一步改编,例如,该故事以“坐井观天”为标题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小学二年级教材,内容由青蛙与鳖的对话改为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。[6]也因此这个寓言故事和衍生的两个成语在中国大陆广为人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