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“绣圣”之称的沈寿,一生与刺绣爱恨交织,她自创“仿真绣”,因绣品成为贡品获得慈禧太后赐名,她绣的《耶稣像》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夺得金奖。她也因刺绣而导致终身不育,她也因刺绣而得到清末状元仰慕。
沈寿原名沈云芝,出身在苏州吴县一个商人家庭,父亲曾开设古董店,家境殷实,因此她也有机会读书识字。当时吴县一带几乎家家养蚕,户户户女子都刺绣,沈云芝也不例外。7岁时,她就跟随姐姐沈立开始学习刺绣,到16岁左右,已经小有名气。
沈云芝在20岁时,嫁给了举人余觉,她的这位夫君出身书香门第,不仅文章写得好,更善于绘画。于是,婚后夫妇俩一个以笔代针,一个以针代笔,情投意合,度过了一段很甜蜜的时光。
读书人向往仕途,余觉也不例外,他一直渴望有个机会让他飞黄腾达。机会真的到来了,光绪30年,慈禧太后将举行70大寿。各地都精心筹备贺礼。在朝廷当职的单束笙找到余觉,希望他们夫妻准备一份刺绣献给慈禧太后作为贺礼。
这个苦苦等待多时的机会终于盼来了,余觉立马赶到岳父家中,挑选了11幅名画,并临摹下来让妻子从刺绣形式把它们绣出来。
可这刺绣可不比作画,需要一针一线的绣出来,费时费力而费神,而当时沈云芝正怀着孕,为赶在大寿之前完工,沈云芝马不停蹄,日绣夜绣,还因此导致流产以至于终身不育。
而沈寿呕心沥血绣出来的绣品,也在众多贡品中脱颖而出,她绣的1套8幅的《八仙上寿图》和3幅《无量寿佛图》颇受慈禧太后喜爱,更是凤颜大悦,下“福”、“寿”两字赐予余觉夫妇。自此,沈云芝更名为沈寿。
沈寿虽然助力夫君飞黄腾达,却因为无法再生育,余觉很快就纳了两房小妾。从来只闻新人笑哪闻旧人哭。沈寿独守空闺,就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刺绣上,潜心研究将西洋画与中国传统针法相结合,自创出了“仿真绣”。1911年,沈寿用仿真绣绣成了《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》,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皇室,让意大利朝野上下叹为观止。而与此同时,清末状元张謇进入到了沈寿的生命里。
展开全文
1909年,身为南洋劝业会审查长张謇有一幅顾绣董其昌书大屏需要鉴定真伪,特地请来沈寿来鉴定,当绣品刚打开,沈寿马上断定为真品小,并有理有据。这让张謇对她刮目相看。
张謇不仅是慈禧太后钦点的状元,更是民国初期的实业家,他弃文从商,他创办过我国第一家纺织厂大生纱厂,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、第一所纺织学校南通纺织专科学校、第一家博物馆南通“博物苑”。
张謇非常欣赏沈寿的刺绣才华,1914年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设里绣工科,聘请沈寿来主持与教学。1915年,沈寿绣的《耶稣像》,被送去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“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”展出,一举获得金奖。
沈寿在南通教学7年间,废寝忘食,对学生们倾囊相授,她也因操劳过度而身体每况愈下。张謇很是怜惜她,不仅请名医为她治病,更提供自己的住所供她养病。但沈寿为了避嫌,只肯与他前后院居住。
在沈寿病重期间,她仍不忘要将自己毕生刺绣技艺用文字记录下来,以便传世后人。于是,就有了沈寿口述,张謇执笔的《雪宦绣谱》,这成为刺绣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。1921年,沈寿病逝于南通,享年48岁。按她遗愿安葬在南通,张謇亲自题写碑文。
沈寿去世后的第5年,张謇也告别了人世。两人的坟墓相隔不远,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相差21岁的忘年情谊成为张謇心中永远的意难平,在生前的日记里多有提及,即便死后,他也希望能够陪伴在她左右,予以她温暖与关心。
世间最难得是懂得,张謇无疑是懂得沈寿的,为了她挚爱的刺绣事业,他不遗余力地支持,然而情深不寿,然而碍于封建礼教,他们只是这一世彼此的知音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